张大千,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画家之一,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
2024年是张大千诞辰125周年。12月27日,浙江美术馆举办了跨年大展“象外大千”特展,呈现100件张大千作品和60余件(套)文献资料,分四个版块解读张大千的艺术成就,重新审视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一度为僧,又称“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1917年与二哥张善孖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研习诗文书画。早年喜摹清初四僧石涛、朱耷、石谿、渐江以及徐渭、陈淳、陈洪绶等名家之作,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开学习敦煌画之先河,敦煌艺术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画风为之一变。1949年后迁居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居住,1978年定居中国台北。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艺术巨匠,其艺术天赋和成就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艺术成就蜚声中外。张大千于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其画风多样,山水、花鸟、人物兼善,工笔写意俱佳。其善用重色,饱满浓丽,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张大千像 (郎静山1963年摄)
据主办方资料介绍,张大千与浙江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足迹遍布浙江的山山水水,从雁荡山的雄奇到富春江的秀美,都留下了他创作的灵感与痕迹。浙江不仅是他寓居四年的居住地,更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心灵归宿。
“黄妃塔已成秋梦,忠烈祠空认旧游。”——1949年春,张大千自香港回四川,途经杭州时写下这首《重游西湖》一诗,其中“黄妃塔”与“忠烈祠”,即西湖边的雷峰塔与岳王庙。2024年是张大千诞辰125周年。12月27日,距离“黄妃塔”仅五百米的浙江美术馆举办了跨年大展“象外大千——张大千’传统性创造’与‘全球性塑造’研究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汇聚超过100件张大千作品和60余件(套)文献资料,分四个版块解读张大千的艺术成就,重新审视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
展览中,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和一件件珍贵的文献,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张大千的艺术世界。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张大千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揭示了他在艺术创作中如何精研古法、巧妙融入个人对传统艺术的独到见解。他既“师法古人”,又勇于“血战古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展览共分为四个版块,分别是“东西南北之人”“不负古人告后人”“万里千寻心归处”,以及“张大千全球艺术形象的自我塑造”。四个版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张大千艺术生涯的完整画卷。

张大千 三十周岁自写小像 绢本水墨 26.2cm23.1cm 1929 嘉善县博物馆藏

张大千 黄山图 纸本设色 140.5cm56cm 1933 平湖市博物馆藏

张善孖、张大千 虎啸图 纸本设色 97cm41cm 1934 东阳市博物馆

张大千 新安江秋色图 纸本设色 120cm51cm 1934 吉林省博物院藏
在“东西南北之人”部分,展览展示了张大千在浙江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与浙江的深厚渊源。观众们可以看到他笔下的浙江山水,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张大千的艺术成长和创作风格的变化,更体现了浙江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对他的深远影响。

邵逸轩、齐白石、张大千 墨兰竹石图 纸本水墨 115.5cm42.3cm 1935、1945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大千 雁荡山观瀑图 纸本设色 114.6cm49.5cm 1937 天津博物馆藏

张大千 登山临水图 纸本设色 80cm39cm 1948 钱君匋艺术研究馆藏

方介堪、张大千 抚松高士图 纸本设色 78cm46.5cm 1948 吉林省博物院藏
“不负古人告后人”部分,则重点展示了张大千如何在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通过对古代大师作品的深入研究和临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同时,他还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张大千的艺术才华和创新精神,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勃勃生机。

张大千 仿大涤草堂山水 纸本设色 55cm41.5cm 1925 杭州博物馆藏

张大千 仿王蒙山水图 纸本设色 136cm60cm 1937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大千 仿北苑副使华阳仙馆图 纸本设色 130.9cm57.5cm 1946 天津博物馆藏

张大千 仿渐江山水图 纸本设色 89.3cm36.8cm 1946 叶浅予艺术馆藏

张大千 仿石涛山水图 纸本设色 79.5cm51cm 20世纪 嘉兴博物馆藏
“万里千寻心归处”部分版块聚焦张大千晚年所开创的泼彩画,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张大千晚年所开创的泼彩“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这种艺术风格不仅源自西方艺术的影响,更蕴含着对敦煌壁画色彩的借鉴以及对青绿山水技法的精妙融合。这种创新性的艺术风格,不仅为张大千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张大千 槲树双猿图 纸本设色 190cm90cm 1947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大千 临吉祥天女像 绢本设色 103cm53cm 1941 北京画院藏

张大千 东坡《隐括归去来辞》意图 纸本设色 159cm55cm 1935 天津博物馆藏

张大千 亭湖高怀图 纸本设色 137cm69.5cm 1969 浙江美术馆藏

张大千 杏花春雨图 纸本设色 79cm193cm 1969 昆山市侯北人美术馆

张大千 泼墨山水图 纸本水墨 46cm25cm 1973 天津博物馆藏
而“张大千全球艺术形象的自我塑造”部分,则通过展示张大千在海外举办展览的详尽文献与珍贵图录,深入剖析了其“全球艺术形象”如何由最初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后来的主动塑造。这一过程中,张大千不仅积极推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通过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他的艺术成就和创新精神,不仅赢得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可和尊重,更为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树立了典范。

张大千文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以“展览史”的独特视角,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张大千在海外举办展览的历程和成就。这些珍贵的文献和图录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张大千艺术生涯的宝贵资料,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张大千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和魅力。

纪录片《万里千寻》(Of Color and Ink)放映分享会现场
12月27日晚,浙江美术馆在报告厅举办了纪录片《万里千寻》(Of Color and Ink)放映分享会。该影片由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教授张伟民历时12年打造,展示张大千1949年后的艺术和人生,深入探寻和呈现张大千鲜为人知的海外艺术生涯。放映结束后,张伟民导演分享影片的创作感受,以及与张大千“隔空”对话的别样体会。
此外,浙江美术馆还推出了公共教育项目“归去来兮——张大千的山水世界VR”,运用VR技术,使玩家以第一视角深入张大千的艺术天地。
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16日。
(本文据浙江美术馆资料)